121小说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三十二讲(第1页)

子四、明舌入即藏性【图一】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七十页。子四,明舌入即藏性。这一大科佛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会事入理,把六根差别的事相作用会归到不生不灭的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因为事相让一个人迷惑颠倒,道理让我们产生智慧。所以,当我们看一个事情的时候,我们不能只是看到事情本身的表相,你要看到事情背后的那个“道”,你就能够解脱了。如果只看到事情的表相,那你就被它所转了。所以,的确有必要把事情作一个会归。就是我们看到一个事情,一定要怎么样呢?还它个本来面目。弄清它本来面目是什么,那你就能够产生真实的觉悟了。好,我们看舌入。舌入就是舌根当中知味的功能。其实它背后的真实体性,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这个道理是怎么说的?看佛陀怎么说。看经文:阿难!譬如有人,以舌舐吻,熟舐令劳。其人若病,则有苦味;无病之人,微有甜触。由甜与苦,显此舌根,不动之时,淡性常在。兼舌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佛陀是习惯用譬喻的方式来比喻我们真如本性是怎么样转成生死轮回的。说一个健康的人——这个健康的人就是指的我们真如本性在那种状态是一真法界的、离诸对待的。在平等法界当中,这个人无缘无故产生了一念的妄动。是怎么个动法呢?从舌根来说,他用自己的舌头去舔自己的嘴唇。这个舌头它不待在嘴巴里面,它跑出嘴巴去舔它的嘴唇。舔久了以后,就产生一个疲劳的相状,就是一念妄动。“动”就是一种业性,就产生业力了。业力就有差别了。我们看什么事情出现了。“其人若病,则有苦味。”这个人如果是往不好的方向动,那他就产生苦味了,有苦恼的感受;如果这个人是无病之人,“微有甜触”,他的动是往戒定慧的方向动、往波罗蜜的方向动,那这个是产生善业,这种安乐的果报。总而言之,“由甜与苦,显此舌根,不动之时,淡性常在。”由这种甜苦两种的对比也可以显示,当舌根不动的时候,它平时的味道是一种淡性的、无味的,这种味道是常在的。我们作一个总结。这个时候,当这个人从真如本性一念妄动产生了这个舌根以后,舌根的这种嗅尝的功能跟这个所尝的有味、无味的相状,都是菩提心中的一种疲劳的相状,不是真如本性本来所有的。这个地方的“味道”我们解释一下。它是分成有味跟无味,这个尘境——所缘境,舌根的所缘境是有味跟无味。有味的情况又分成了甜苦二相,无味的情况就是平淡之相。先了解,后面的文才能够会通。好,现在我们开始要去追根究底,探本回源,就是把这个舌根的功能把它带回家,把它正式的会事入理。看经文:因甜苦淡二种妄尘,发知居中,吸此尘象,名知味性。此知味性,离彼甜苦及淡二尘,毕竟无体。如是阿难!当知如是尝苦淡知,非甜苦来,非因淡有,又非根出,不于空生。这个舌根的所缘境,有甜苦,就是有味的相状跟平淡的相状。这两种虚妄的尘境产生了以后,会牵动我们一个明了的功能。这个明了的功能就居在胜义舌根当中,由境来牵心。其次,“吸此尘象,名知味性。”这个时候由心去取境,这个明了的功能又去吸取这种甜苦平淡两种的尘境。这个色心的和合,正式产生了一种舌入的嗅尝的功能。这种能够知道味道的嗅尝功能,事实上离开了甜苦的有味跟平淡的无味的尘境,是毕竟没有自体的。因为它是有味道的刺激才有嗅尝的功能;味道消失了,嗅尝的功能也就觅之了不可得。所以,如是之故,阿难你应该了知,我们能够尝到苦、尝到淡,这种能够尝的功能,它不是从甜苦的外境而来,也不是从平淡的外境而有,也不是自己的胜义舌根所出,也不是莫名其妙从虚空而来。这是一个总标。这以下探讨它的本来面目。我们看下面第一段:何以故?若甜苦来,淡则知灭,云何知淡?若从淡出,甜即知亡,复云何知甜苦二相?这一段是说明“非他生”。说为什么这个舌根的嗅尝功能是毕竟无体呢?说是“何以故”?假设它是从外境而来,就是“他生”。那么假设我们这个舌根的知味功能是从甜相苦相的有味而来,那么当平淡的滋味现前的时候,这个了知的功能也就随着甜苦之相的消失而消失,那你怎么知道平淡的味道呢?反过来,它从平淡的味道而出,那么当甜味现前的时候,那么你的知的功能也随平淡的相状而消失,那你又怎么知道甜呢?事实上,我们的舌根,甜来知甜,苦来知苦,淡来知淡。所以说从外境而生,是不对的。它不是他生。我们看这个“自生”:若从舌生,必无甜淡及与苦尘,斯知味根本无自性。假设我们这个能知味的功能是舌根自己产生的,那事实上假设没有甜淡还有这个苦的外境的牵动,我们这个了知的功能是不能显发的。我们凡夫的六根这种生灭的作用,离开了尘境根本不能显现出来,不可能!离尘无体的。所以自生也不对。,!说是“无因缘生”:若于空出,虚空自味,非汝口知。又空自知,何关汝入?假设这个知味的功能是从虚空而出,虚空具足了知味的功能,那么它就“非汝口知”,就不是你阿难尊者的知味功能。因为它是虚空的知味功能,不是你阿难尊者的知味功能。虚空自己具足知味功能,那跟你阿难有什么关系呢?所以是无因缘生也不对。是故当知,舌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我们从这整个过程的探讨,明白我们这个知道味道的功能,只是我们过去的业力假借外境暂时显现的一个一时的假名假相假用,但它的本体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它是即空即假即中,它有不变性跟随缘性两种道理。本经的首楞严王三昧,其实它很重视六根(你看它后面在实际修行的时候)。因为我们平常跟外境接触就是六个门,六根门头。我们一念明了的心跟外境接触,就扣着这六个门在活动,没有其他的门。在整个过程当中,它主要就是要修观照力跟一个对治力。其实对治力到这个地方还没有讲到,就是你先要培养一种空假中的观照。我们今天六根跟六尘接触的时候,首先你要知道缘生无性、当体即空,这个很重要。即空的意思就是我们本经说的“你从什么地方来”?我希望我们培养一个观念,我们遇到事情不要马上去做,不要这样子。其实《楞严经》的意思就是说不迷。不迷的意思就是说,你先停下来,不要紧张,没有差那几分钟。你现在生起一个念头,你先问一件事,“你从什么地方来?”这个念头从什么地方来?它是来无所从,去无所止,它是从空性而来。当你知道我们的念头其实是本来没有的,因缘而有的,这表示什么?这表示说,我也可以做,我也可以不做。我们往往遇到念头的时候好像觉得很严重啊,一定要去这样做。那产生执着。所以我们讲迷惑,然后执着,然后就乱动。乱动以后就完了,这个生死业力就开始辗转相续,就启动了烦恼障、业障、报障,就是我们乱动嘛。那为什么乱动呢?因为我们起颠倒,只好乱动。所以,你这个六根门头你要怎么样呢?要把这个电灯打开,这个六根门头不要老是暗暗的。就是遇到事情的时候,诶,等一下,它从什么地方来?这个想法、这个外境从什么地方来?先观察“即空”。它是从空性而来,它最后也会回到空性,它只是暂时的因缘。然后“即假”。这个因缘是善因缘还是恶因缘就开始分别因果了,我是该做,还是不做?做,要做到什么程度;不做,要用什么方式来不做?然后再用中道。你一个修行人在六根当中,没有点上一些蜡烛,就是你整个人随着你的感觉、随着你的直觉要怎么就怎么做,你一辈子没办法修行。讲实在话,你就是这样拜佛持咒都没有用。你这个不叫修行,你这个叫积集一点善业而已。修行是产生一种生命的扭转,那你是要产生观照力的,不是说你积集善业就叫修行了。你那个颠倒的心没有扭转,你生命怎么改变呢?不可能改变嘛。所以,你不要看这只是个道理,它这每一个道理就在告诉你怎么去观照,“你从什么地方来?”遇到事情的时候先不要动,先想一想,诶,是怎么会有这件事情?怎么会有这个想法?当体即空!但是即空,它又即假,它有它的善恶的业缘。那么善恶的业缘,你应该怎么去取舍?这个即假是很深的。但是本经对即假,它后面才会讲出来。然后我们从空有当中怎么保持平衡,就是中道。产生观照以后,你才有所谓的对治力。假设这个念头是应该舍掉,那你应该怎么舍?念佛或者持咒,或者忏悔,那就看个人的本事了。从本经来说它是持<楞严咒>。所以,我们一个人在六根当中,古人常说,主人翁,你要醒一醒啊,你不要老是睡着。就是你六根当中,我们这个六根跟六尘接触的时候,你那个电灯一定要打开来——观照力。我讲实在话,一个人起烦恼不可怕,每一个人都会起烦恼。我们阿赖耶识有这个烦恼的种子,一定起烦恼。但是你要起颠倒,谁都救不了你。起烦恼,你的观照力还在:诶,我起烦恼了,我赶快去拜佛。烦恼也是当体即空,它可以改变,你怕啥?但是你要起颠倒的时候,你就被烦恼带走了,那就乱动,那就完了。所以这个首楞严王三昧,第一个,不迷、不取、不动。这个“不迷”特别重要,你不能颠倒。所以我们经文当中为什么佛陀要不厌其烦一次一次地串习,就是在潜移默化告诉你,遇到事情回光返照,遇到事情的时候去看它的道理,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不要去看事情本身的作用,是这个意思,叫“会事入理”。子五、明身入即藏性好,我们看子五,明身入即藏性。【图二】身入就是我们身根当中的一种触觉的功能。你要回光返照的话,其实它本身就是中道的实相,就是即空即假即中。看经文:,!阿难!譬如有人,以一冷手触于热手,若冷势多,热者从冷;若热功胜,冷者成热。如是以此合觉之触,显于离知,涉势若成,因于劳触,兼身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身体触觉的功能是怎么从我们清净本然的心中产生的呢?佛陀讲一个譬喻说,一个健康的人他当然没有触觉。这个人突然有一天莫名其妙地就用自己的手去接触另外一只手。当然,两只手的温度不会完全一样,当他的一只比较冷的手去接触热的手的时候,两个手互相的搓摩就有事情了,“若冷势多,热者从冷;若热功胜,冷者成热。”这个时候冷热会产生交流,如果你冷手冷的势力强,热手就转成冷;假设你热手的功能强,冷手转成热。这个冷热的交流如是的道理,就是以这个“合觉之触”来显于“离知之触”。也就是说,我们身根的触,有一种是跟外境接触产生的,比如说你去摸一个抚尺,或者你左手去摸右手,这叫“合觉之触”;另外一个就是没有东西来接触你,你自然会感到冷热的,叫“离”,就是没有外境的接触也会产生一种了知的功能。我们前面是从合觉来显发这个相离的知的功能。“涉势若成”,涉势若成就是说,冷热的势力是互相的涉入的,就是说如果你热的功能强大,冷就涉入热中;如果冷的势力强,热就涉入冷中。所以这个“涉势”,是冷热的功能互相涉入。“因于劳触”,就是这个冷热的作用,其实它是一种疲劳的相状,冷热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疲劳的相状。所以说,“兼身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就是有一个能触觉的身跟所触觉的冷热的相状,都是菩提真心当中一种疲劳相状,都是真如本性一念妄动,产生的一种能知所知的功能。我们看下一段:因于离合二种妄尘,发觉居中,吸此尘象,名知觉性。此知觉体,离彼离合违顺二尘,毕竟无体。如是阿难!当知是觉,非离合来,非违顺有,不于根出,又非空生。这种离合的两种妄尘,一离一合(就是身体没有跟外境接触叫作离,身体跟外境接触叫作合),这种离合的两种虚妄的尘境的牵动,就引发了在身体当中有一种了知的功能,居在胜义身根当中,由境牵心。“吸此尘象,名知觉性。”这种了知的功能,再去吸取这个外在的离合的尘境,心境和合就产生了一种身入,就是一种胜义的身根的了别性出现了。这种能知的触觉之体,离开了离合两种的外境乃至于违顺两种的尘境,是毕竟无体的。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离”有违顺两种的情况,“合”也是有违顺两种的情况,所以,所谓的离合违顺其实是四种的尘境。我们这个能了知的身根离开了这四种尘境,其实是没有自体的,离尘无体的。因为它是因缘所生法。如是阿难!当知我们身体的触觉,是非从离合的外境而来,也不是从违顺的外境而有,也不是从胜义身根而出,也不是从虚空莫名其妙地产生。这是一个总相。我们看各别解释:何以故?若合时来,离当已灭,云何觉离?违顺二相,亦复如是。假设我们这个明了性是他生,是从外境而生。比方说,是从合的时候而生,因为有外境跟我相合,你跟我握手,我接触到你的手,那么两个相合我才产生一种触觉。那这个有问题了。当这两个握手,手离开的时候,那你的触觉就应该消失了,那么,我们在离的时候,没有东西接触的时候,你还是有感受啊,那你怎么说是从合而来?“离”出现的时候,那么“合”就消失了,那么你怎么知道在离的状态还有这种冷热的感受呢?“违顺二相,亦复如是。”如果从违境中而来,你就不知道顺境了;从顺境中而来,也不知违境。所以,说我们身体的了知功能是从他生,从外境而生,不对。若从根出,必无离合违顺四相,则汝身知元无自性。说是自生,我身体自己会产生了别的功能来感觉外在的冷热,但事实上不然。你的这个身体明了的感觉,离开了离、合、违、顺四种相貌的刺激,你根本就不可能显发出来。离开了外境,你自己不可能产生明了功能。必于空出,空自知觉,何关汝入?假设从虚空莫名其妙产生,那么虚空有知觉跟你阿难尊者有什么关系呢?是故当知,身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所以我们知道,我们身体的触觉功能,只是一种业力的显现产生一种暂时的假名假相假用,它背后的道理其实就是即空即假即中,就是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的如来藏妙真如性。佛陀他是一层一层的摄事入理。其实这个摄事入理不但是佛法有,其实世间的道理也是有的。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有一天,孔夫子的大弟子颜回跟孔子说,老师啊,我跟着你学这几年,我对整个待人处事这种技巧已经非常熟练了,我希望能够去外面做一点事情。孔夫子说,你想做什么事呢?颜回说,我最想做的第一件事,我想到卫国去,我要说服卫国的国君不要推行暴政,要行仁政。孔夫子说,你现在这个时候去啊,你不但不能说服卫王,你肯定被他杀掉。颜渊说,那我怎么办呢?我总要做一点事情,我学那么多处理政治的技巧!孔夫子说,你只知道一种皮毛的技巧,你还不知道为政的背后的真实的“道”。他说,你为政之道还没有了解。那么这个时候颜回说,那什么是为政之道呢?孔夫子说,非见之以眼而见之以心,非闻之以耳而闻之以心。你在看东西,你不要用眼睛去看,用心去看;你听声音的时候,听别人讲话,你不要用耳朵听,用心去听。这句话很妙。这什么意思?你用眼睛看,那你看它的相状,那刚好是心随境转。用内心去看,诶,你要懂它的道理,这件事情是怎么回事,你要看出它的道理出来。孔夫子说,当你能够学到不要用眼睛看事情、不要用耳朵听声音,用内心去看、用内心去听的时候,你就有资格去处理人事的关系,你就可以知道为政的道理了。这就是为什么叫摄事入理。,!我们再讲一个故事,给大家体会体会什么叫摄事入理。有一个西藏的喇嘛,他跟他的上师学了好几年。好几年以后,这个西藏喇嘛觉得他学习不错啦,就跟上师告假,自己到另外一个地方去讲经说法,盖了一个道场,很多弟子跟他学习。有一天这个上师就带了很多的弟子,说,我们去看看那个喇嘛,办得不错哦,去看看。那么这个喇嘛听说他的上师要带他很多师兄弟过来,他就觉得很荣耀:你看,我现在有一个道场,这么多弟子。他就把他所有的皈依弟子找来说,明天我上师要来,大家把这个环境整理干净,给上师一个好印象。那么大家就整理了。到了黄昏整理得非常干净的时候,这个喇嘛就在外面散步,看到这个环境整理很干净,大殿里里外外非常整齐。但是这个西藏喇嘛毕竟用功过,他知道一切法那个真实之道。他在六根当中可能会一时糊涂,但是他回光返照,哎呀,我刚刚为什么这样做?其实我是攀缘心——我希望我师兄弟对我的赞美,我希望我师父对我的肯定!整个过程依止攀缘心,所造的业是生死业。这个时候他感到非常惭愧,随手拿一个泥巴,到了大殿前面那个楼梯,就在楼梯里面这样撒下去,撒下去以后就进去了。第二天,他的上师带着所有师兄弟过来。隆重的接驾,接完以后到大殿开示。他上师说,今天这个环境整理很干净,但最庄严的就是大殿楼梯前面那个泥土最庄严。这为什么呢?因为他师父看得出来,他在对治他的攀缘心。当然,我们不是鼓励大家拿东西去丢,而是说我们今天看到事情的本身,要看到它背后的道。诶,这个人开始反省了。这就是为什么不要用眼睛去看,用内心去看;不要用耳朵去听,用心去听。你看佛陀就是这个意思。因为我们习惯是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你那个生死的业,你就拔不开嘛。我们现在已经有一个很强大的习惯性的攀缘,烦恼产生业力,业力产生果报,果报又牵动我们的烦恼,所以你现在要拔开,你一定要怎么样?会事入理!你要看到事情的即空即假即中,特别是那个“空性”,找出来。否则你永远跳不出这个恶性循环。所以,你看我们的经文,佛陀遇到事情都是问一句话:“你从什么地方来?”把它背后的道找出来,不要被这个事情所迷惑。这个就是在告诉你观照力。子六、明意入即藏性【图三】好,我们看子六,明意入即藏性。意入就是指的第六意根。意根它是攀缘法尘。意根跟意识什么差别呢?海仁老法师解释说,意根攀缘法尘的时候,是了了分明但是不带名言;第六意识是了了分明,还产生名言分别。所以,有分别的叫第六意识,不分别的叫作第六意根。它只是一个明了的功能,它不带名言的,这个叫作第六意根。看经文:阿难!譬如有人,劳倦则眠,睡熟便寤,览尘斯忆,失忆为忘,是其颠倒生住异灭,吸习中归,不相踰越,称意知根,兼意与劳,同是菩提瞪发劳相。说我们这一念心性是清净本然,怎么好端端的我们第六意识就有这个分别的功能呢?佛陀讲说,有一个健康正常的人,但这个人非常的劳累,内心很劳累,劳累久了产生疲倦,所以就需要去睡觉。那么“睡熟”这个熟的意思,就是睡足。当他睡足了,醒过来以后“览尘斯忆”,他要能够去吸揽、去忆念过去所发生的尘境,他就产生记忆;假设他忘失过去的法尘,这叫作“忘”。这个地方,佛陀讲出我们第六意根的四种相貌:眠、寤、忆、忘,先提出这四种相状出来。“是其颠倒生住异灭。”总而言之,这前面的眠、寤、忆、忘,都是真如本性的一念妄动以后,产生的一种颠倒的生灭的相状。“吸习中归”,当我们这个明了的心去吸取眠、寤、忆、忘这四种的相状以后,就归于第六的胜义意根当中。“吸习”就是吸收眠、寤、忆、忘这四种习气而归于意根当中,就产生一种第六意根的活动。而这个第六意根的活动是怎么回事呢?是“不相踰越”,它前念后念就像波浪一样,一个接一个,不会互相超越,那么这个时候就叫作意知根。由外境而牵动内心,由内心去取着外境,心境和合产生意知根。所以说,这个意根跟所缘的这四种眠、寤、忆、忘这四种尘境,其实都是菩提心中所产生的一念妄动的疲劳之相而已,不是它本来面目。因于生灭二种妄尘,集知居中,吸撮内尘,见闻逆流,流不及地,名觉知性。此觉知性,离彼寤寐生灭二尘,毕竟无体。如是阿难!当知如是觉知之根,非寤寐来,非生灭有,不于根出,亦非空生。因为这种外境生灭的二种妄尘的刺激,集合外在的五尘这个落谢影像,就居在这个意根当中,产生明了的功能,就是由境牵心。这以下说明由心取境。“吸撮内尘”,再由这个明了的功能去吸取内在的法尘而产生一种意根。这个第六意根去吸取法尘是怎么回事呢?这以下讲出两句话,说是“见闻逆流,流不及地”。,!先说明“见闻逆流”。这个见闻应该是包括见闻嗅尝触,这五种功能产生五尘。那么当它落谢在里面产生一种落谢的影像,产生法尘的时候,只有第六意根可以攀缘,所以第六意根叫逆流。这意思就是说,我们的见闻觉知这五根攀缘外在的五尘叫作顺流,向外叫顺流;第六意识是把前面的见闻嗅尝触这个五根产生的五尘吸收回来以后,变成落谢影像,它是向内攀缘,所以叫逆流。向外叫顺流。“流不及地”,意根它所缘的内在法尘是如幻如化,是虚妄不实的,不是前五根所能够攀缘的,所以它不是前五根的顺流所能够攀缘得到的,叫流不及地。这个就是所谓的第六意根的觉知的功能。总而言之,它是由境牵心、由心取境,心境的交互作用而产生的。这样的一个第六意根的觉知性,事实上离开了寤寐生灭两种尘境,是毕竟无体的。如是之故,阿难!我们应当了知这个觉知之根不是从寤寐而来,也不是从生灭相状而有,也不是从胜义意根而出,亦非虚空而生。这是作一个总标。这以下我们各别说明。何以故?若从寤来,寐即随灭,将何为寐?必生时有,灭即同无,令谁受灭?说你这个第六意根这个觉知的功能,是从觉醒的时候来的,那这有问题了。当你睡觉现前的时候,那你意根就随觉知而消失了,那你在睡觉的时候,你又怎么知道你在睡觉呢?那如果说必生相而有,那么当灭相现前的时候,你的觉知性也随这个生相而消失,那你又怎么知道你现在是安住在灭相呢?所以从他生(从他,指的是外境而生),是不合道理的。还有一段:若从灭有,生即灭无,谁知生者?也是这个意思。觉知的功能从灭相而有,当生相现前的时候,你觉知的功能随灭相而失,那你怎么知道你安住在生相的状态?这个也是讲,不是他生。我们看下一段:若从根出,寤寐二相随身开合,离斯二体,此觉知者,同于空华,毕竟无性。说是“自生”,我这个觉知性是第六意根自己生起的,那事实上“寤寐二相,随身开合”。这个意根,古德解释这个根是指肉团心,我们一般说的心脏。在寤寐二相现前的时候,我们身体会随寤寐二相产生开合。我们的心脏在觉醒的时候,开;睡觉的时候,心脏流动小,就合。那事实上我们这个明了性离开了寤寐开合两种相状,这个觉知性是同于虚空之华,是毕竟了不可得的,所以自生也不对。因为你没有外境的刺激,你意知根根本得不到法尘,也就不能产生明了的功能。若从空生,自是空知,何关汝入?说“无因缘生”。虚空产生一个明了的觉知性,那么这是虚空自己知道,跟你阿难尊者有什么关系?我们看总结:是故当知,意入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我们第六意根是众生的业力所显现的一种假名假相假用,它的本质是如来藏妙真如性,是真如本性。这个地方等于是把六根门头的功能——见闻嗅尝觉知,会归到我们的真如本性,就是古人说的,还它个本来面目!这个即空即假即中,佛陀的意思,我们先安住在即空,先破除攀缘。我们在思惟因果的时候,是安住在空性来思惟因果的。你试试看,如果不先修空观,直接思惟因果,就带有你个人的攀缘,有你个人的成见,你思惟的因果都不会正确的,不可能正确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修习空假中是有次第的,先空次假后中。不过,本经的即假,我们看后面,其实它包括十法界的因果。比方说,你看我们凡夫的眼睛即假,我们眼睛看到的就是前面的分寸;一个阿罗汉的即假,他看到整个三千大千世界很清楚;菩萨的即假,看到百千个三千大千世界;佛陀的即假,看到无量无边的世界。所以,这个六根,十法界是差别的,那个是业力的不同。不过本经的即假,我们看它的后面,主要讲到凡夫杂染的即假,讲到佛菩萨的功德讲得少。所以为什么我们《楞严经》要跟《法华经》结合在一起,因为到了法华会上的时候,就广泛地说明菩萨的即假。但身为《楞严经》它的好处就是,它很快地来对治你的攀缘心。你六根当中遇到事情,记住:不迷、不取、不动,不要乱动。其实,我们的生命有一定的轨迹,这个轨迹遇到跟事情接触的时候,我们有两个选择:第一个,选择变化;第二个,选择不变。从本经来说,你要先选择不变,不要先求变。先求变,你就完了,就会刺激攀缘心。我们今天是几点拜佛,几点看书,几点睡觉,你尽量能够保持不变,人生先求不变。先求不变,再求随缘。不变就是空观,随缘就是假观。所以,空观是成就不变的体,这叫不迷不取不动,其实主要是修空观,不要乱动。它的意思就是说,其实我们的生命是怎么来的?就是我们一念的妄动而有的,所以我们现在要把它逆向操作,要把生命重新带回家。我们从家里面出来,是因为一念的妄动;你现在要把生命带回家,你要逆向操作,就是不能动,不能再动下去了。慢慢地你才能够回光返照进来。所以这个六根有两种情况:第一个,你向外攀缘,六根就造业;第二个,你六根回光返照,你就是回归本性。所以这个六根,你两个选择:第一个,选择向外攀缘;第二个,你选择回光返照。一个是生死轮回,一个是安乐涅盘,就是这样子而已。你要往道上会,那你就是安乐;你要追求事相,那就是生死轮回。所以这一段叫作“会事入理”,是这个意思。:()净界法师【首楞严王三昧】要义

系统情深:尤少,傅小姐又气跑了  独占病因  盗天仙途  万古最强神帝  心淼归来:纳川的宠妻日常  怎么到我重生就被病娇识破  我在群星有座城  修仙:我真没想当舔狗!  弃妻似锦  一人之下:我自红尘逍遥  不能死的路人甲炮灰  随身空间之傻女傍上了国家爸爸  百年后我依旧是团宠  深山密窟  盗神戒传承者楚风闯都市  结婚送盆小绿草  剑开虚空  重生当天断绝关系,我变身万亿富翁  恃楚而娇:秋先生的心尖宠  直男生涯惨遭滑铁卢  

热门小说推荐
潜龙

潜龙

6远本是一个普通的学生,但有一天,他忽然成了龙,从此之后,他就开始牛逼起来本书已经上架,求订阅求评论求互动求推荐票求金钻求收藏!给我几分钟,让我们一起见证一个高中生的传奇!各位书友要是觉得潜龙还不错的话请不要忘记向您...

深渊主宰

深渊主宰

动荡之年。混乱时空内爆发了一股可怕的能量风暴,所有的神灵都暂时失去了全部的神力,被迫以圣者的身份降临世间。这是有史以来最混乱的时期,充满着不可预知的危险与机遇,有强大的诸神陨落,也有卑微的凡人封神,无处不在的混乱厮杀波及整个多元宇宙。圣者多如狗,巫妖遍地走。在这前所未有的动荡时期到来之前,一个名为索伦的少年也...

恋上美女总裁

恋上美女总裁

什么?要我和美女总裁搞好关系?当然可以!李迪贱笑一声关系就是搞出来的嘛!当兵王之王重回花都,冷艳总裁,傲娇萝莉,清纯助理,火辣警花,群美环绕!花都,我为王!...

群芳谱(全本)

群芳谱(全本)

群芳谱ltBRgt乖巧婉约的可爱妹子,美丽柔顺的魔门公主ltBRgt骄蛮倔强的异族天骄,心比天高的武林玉女ltBRgt她们最后都属于谁呢?ltBRgt且看年少英俊的少将军,流落江湖的一番奇遇。ltBRgt本书原名玉笛白马。ltfontgt...

天美地艳男人是山

天美地艳男人是山

从农村考入大学的庾明毕业后因为成了老厂长的乘龙快婿,后随老厂长进京,成为中央某部后备干部,并被下派到蓟原市任市长。然而,官运亨通的他因为妻子的奸情发生了婚变,蓟原市急欲接班当权的少壮派势力以为他没有了后台,便扯住其年轻恋爱时与恋人的越轨行为作文章,将其赶下台,多亏老省长爱惜人才,推荐其参加跨国合资公司总裁竞聘,才东山再起然而,仕途一旦顺风,官运一发不可收拾由于庾明联合地方政府开展棚户区改造工程受到了中央领导和老百姓的赞誉。在省代会上,他又被推举到了省长的重要岗位。一介平民跃升为省长...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